齐鲁网烟台11月29日讯(龙口台 于波 刘玉涛)丁树桢,字干圃,龙口人,著名的金石收藏家。颂簋,国家一级文物。清晚期,这两者有着一段传奇故事。清晚期,颂簋从山东布政使李山农手中流传到黄县丁氏家族的丁树桢(1861;1915) 手中。丁氏家族主营当铺、钱庄,业务广布多个省市,乾隆年间,成为山东首富。该家族不但经商和仕宦都很成功,而且热心公益,乐善好施。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,黄县知县为加强防务倡办团练,丁树桢慷慨捐银两万三千两。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,丁树桢成为著名的金石收藏家。除颂簋外,亚形鹿鼎、谌鼎、三年师兑簋、父戊簋、曾侯簠以及山东博物馆的射妇桑鉴、虢叔旅钟、作宝尊彝鼎,烟台市博物馆的象牙凉席等,都曾是丁树桢的藏品。由于颂簋的珍贵,以至于后来丁家弟兄分家时,谁都不愿舍弃,于是器身和器盖便分别被兄弟俩收藏。抗战时期,器身入藏胶东古物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。1954年山东省博物馆建立,器身随胶东古物委员会的其他藏品一起入藏山东省博物馆。1959年,丁氏家族的后人张秀琳女士,得知器身已在山东省博物馆,遂把簋盖捐献出来,从此器身器盖始成完璧。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,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,颂簋便是其中之一。它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、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的颂鼎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颂壶,铭文内容相同,是同一组青铜器。因器主是西周王室一个叫颂的官员,遂以;颂为器名。颂簋、颂鼎、颂壶又被称为;三颂;,其中簋存世数量最多,器盖俱全的有6组,曾分别被刘喜海、刘鹗、吴士芬、端方等人收藏,此外,尚见两个单独的簋盖。丁树桢入藏山东博物馆的颂簋,原来是刘喜海的旧藏。刘喜海(1793;1853),字吉甫、号燕庭,山东诸城人,生于世代书香官宦门第,曾祖父刘统勋乾隆时官至工部尚书、刑部尚书、首席军机大臣;叔祖父刘墉,嘉庆时任体仁阁大学士,加太子太保,与成亲王永瑆、翁方纲、铁保并称清代四大书家真封神开服一条龙服务。刘喜海本人为官三十多年,官至四川按察使、浙江布政使,是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金石学家、钱币学家,著有《古泉苑》、《长安获古编》、《海东金石苑》、《嘉荫簃论泉绝句》等,一生收藏宏富,尤以钱币为最。刘喜海去世后,家中藏品随即星散,颂簋转归山东布政使李山农。清代的布政使,官阶为从二品,是各省级别最高的文职官员。由于身居高位,又喜金石,遂成为当时的收藏大家之一。清光绪年间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谴责小说《廿载繁华梦》中有对李山农的描写。颂簋这组青铜器早年出土于陕西地区,从造型、纹饰以及铭文内容、书体风格看,制作年代应当属于西周中后期,有人认为是厉王前后的器物。簋在商周时期是一种盛食器天堂2开服一条龙服务。古人宴飨时席地而坐,簋就放在席上,里面装着黍(大黄米)稷(小米)稻粱等食物,供人们从簋里取着吃。从考古资料看,簋在商代前期开始出现,有无耳和双耳两式。西周前期,簋的式样增多,新出现了方座簋、四耳簋、四足簋,高圈足簋。西周中后期,弇口、鼓腹、圈足下另加三个小足的双耳带盖簋成了簋的主流。西周时期,簋和鼎一样,既是实用器,又是重要礼器。祭祀和宴飨时,簋以偶数和鼎配合使用,使用者身份高低不同,使用数量也不一样。文献记载当时天子用九鼎八簋,诸侯七鼎六簋,大夫五鼎四簋,元士三鼎二簋。颂簋高30.1厘米、口径24.2厘米。敛口,鼓腹,圈足下另有三小足;口上有高隆盖,盖与器母子合口,盖顶有圈状捉手;腹部两侧有兽首半环耳并垂珥。在装饰上,颂簋的器口和盖沿各饰一周兽目交连纹(或称窃曲纹),中间像眼,两侧各连接一回勾状曲线。这种纹饰是从一种卷曲的龙纹变化而来的,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,也是当时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。腹部和盖面,装饰着数道平行的凹槽状纹饰,称横条沟纹,因像老式房子上的瓦沟,所以也称瓦棱纹、瓦纹。这种纹饰,在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非常盛行。颂簋盖顶的捉手内,饰团龙纹,圈足饰垂鳞纹。颂簋属于西周青铜器,而西周青铜器最珍贵之处在于铭文,研究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和书法艺术,就是以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为重点的。西周时期,青铜器的铭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,这是铜器铭文最繁盛的时期。西周的青铜器,不仅铭文的字数多,而且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这是西周青铜器最有价值的地方。颂簋的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,内容相同,各15行150字,另有重文2字。铭文大意是:周王三年五月甲戌这一天,周王在周的京城康昭宫。清晨,周王来到太室就位,宰弘陪同颂进门站立在中廷,史官之长尹氏授王的命书。周王呼史官虢生册命颂。周王亲自任命颂在成周洛阳担任职务,大概是宫廷负责杂务的执事官,主管监造新宫,或认为是掌管仓库。任命的同时,还赐给他带花边的黑色丝质礼服、赤红色的围腰、拴着红丝带的玉璜,以及旗帜和马具等。颂向天子行跪拜大礼,并献上玉璋表示感谢,事后铸造了颂簋、颂鼎和颂壶传奇3开服一条龙服务,用来祭祀亡父龚叔和亡母龚姒。从书体艺术上讲,颂簋上的这种铭文是金文最成熟的形态,是西周王室所使用的标准书体。颂簋上的铭文是一篇完整的册命,收录在清冯云鹏冯云鹓《金索》、刘体智《小校经阁金文拓本》(1935年)、郭沫若《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》(1935年)、罗振玉《三代吉金文存》(1937年)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《殷周金文集成》诸书,对于研究西周社会的历史,尤其是西周的册命制度,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想爆料?请登录《阳光连线》( sheng.iqilu/)、拨打新闻热线0531 66661234,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(@齐鲁网)提供新闻线索。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 81695052,诚邀合作伙伴。天堂2sf一条龙天堂2sf一条龙